治疗贫血的中医验方中药秘方名方

kpl官方数据库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kpl官方数据库 > 新闻动态 >
治疗贫血的中医验方中药秘方名方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1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中医治疗贫血注重从气血、脏腑(尤其脾胃、肝肾)论治,以下为经典验方、名方及辨证用药思路,需结合个体体质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:一、经典中医验方与名方1. 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

组成:党参、白术、黄芪、当归、龙眼肉、茯神、远志、酸枣仁、木香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
功效:益气健脾、养血安神。

主治:心脾两虚型贫血,症见面色萎黄、乏力、心悸失眠、食欲不振,舌淡苔白、脉细弱。

方解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健脾益气;当归、龙眼肉养血活血;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,适用于因脾胃虚弱、气血生化不足所致的贫血。

2. 四物汤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
组成: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。

功效:补血和血。

主治:血虚证基础方,症见面色苍白、头晕目眩、心悸失眠、妇女月经量少,舌淡、脉细。

方解:熟地滋阴补血;当归养血活血;白芍养血敛阴;川芎活血行气,四药配伍补而不滞,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。

3. 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

组成: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。

功效:益气补血。

主治:气血两虚型贫血,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、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头晕目眩,舌淡苔白、脉细弱。

方解:四物汤(补血)合四君子汤(益气),气血双补,适用于久病、术后气血亏虚者。

4. 当归补血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

组成:黄芪、当归(黄芪用量为当归的 5 倍)。

功效:补气生血。

主治:血虚发热证(中医辨证属 “气不生血”),症见肌热面赤、烦渴欲饮,或贫血伴乏力、舌淡脉虚。

方解:重用黄芪大补元气,以气生血;当归养血和血,体现 “血不足而补气” 的中医理论。

5. 左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)

组成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枸杞、鹿角胶、龟板胶、菟丝子、牛膝。

功效:滋阴补肾、填精益髓。

主治:肝肾阴虚型贫血,症见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面色苍白,舌红少苔、脉细数。

方解:熟地、龟板胶滋阴养血;鹿角胶补阳生阴(阳中求阴),适用于贫血兼肝肾阴虚者。

二、辨证分型与常用中药1. 脾胃虚弱型

症状:面色萎黄、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乏力,舌淡苔白、脉细弱。

常用中药: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莲子、当归、陈皮。

验方参考: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茯苓 15g、当归 10g、山药 15g、炒麦芽 15g,水煎服,健脾益气生血。

2. 气血两虚型

症状:面色苍白、乏力气短、心悸失眠、头晕眼花,舌淡、脉细弱。

常用中药: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阿胶、红枣。

验方参考:当归 12g、熟地 15g、白芍 10g、川芎 9g、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阿胶 10g(烊化),水煎服,气血双补。

3. 肝肾阴虚型

症状: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、手足心热,舌红少苔、脉细数。

常用中药:熟地、山茱萸、枸杞、女贞子、旱莲草、龟板、当归、白芍。

验方参考:熟地 15g、枸杞 15g、山茱萸 12g、女贞子 12g、旱莲草 12g、当归 10g,水煎服,滋补肝肾、养血填精。

4. 脾肾阳虚型

症状:面色苍白、形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腹胀便溏、小便清长,舌淡胖、脉沉细。

常用中药: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胶、熟地、当归。

验方参考: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附子 6g(先煎)、肉桂 3g(后下)、鹿角胶 10g(烊化),水煎服,温补脾肾、生血化源。

5. 气滞血瘀型

症状:面色晦暗、乏力伴刺痛、肌肤甲错,舌紫暗或有瘀斑、脉涩。

常用中药: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黄芪、赤芍、鸡血藤。

验方参考:当归 10g、川芎 12g、桃仁 9g、红花 9g、丹参 15g、黄芪 20g,水煎服,活血行气、化瘀生新(适用于贫血兼血瘀者,如慢性病贫血)。

三、特色中药与食疗方1. 常用补血中药

阿胶:补血止血、滋阴润燥,适用于血虚萎黄、眩晕心悸,常与当归、黄芪配伍(如阿胶黄芪汤)。

红枣: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可单用煮水或配伍党参、白术(如红枣莲子粥)。

龙眼肉: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,常用于心脾两虚型贫血,可泡茶或炖粥。

枸杞: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常与熟地、山茱萸配伍,也可煮粥(如枸杞红枣粥)。

2. 食疗验方

当归生姜羊肉汤(《金匮要略》):当归 15g、生姜 10g、羊肉 250g,炖煮至熟,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贫血,温阳补血。

五红汤:红枣 5 枚、红豆 20g、红衣花生 20g、枸杞 15g、红糖适量,煮水代茶饮,补气养血,适合日常调理。

阿胶红枣粥:阿胶 10g(烊化)、红枣 10 枚、糯米 50g,煮粥食用,增强补血效果。

四、用药注意事项

辨证为先,兼顾治本:贫血中医多责之于脾(气血生化之源)、肾(精血同源),治疗需健脾补肾与补血并用,避免单纯补血而忽视脏腑功能。

配伍禁忌:滋补类中药(如熟地、阿胶)易滋腻碍胃,可配伍陈皮、砂仁防气滞;阳虚者忌用寒凉补血药(如生地),阴虚者慎用温燥药(如肉桂)。

中西医结合:缺铁性贫血、巨幼细胞性贫血等需明确病因,中医可作为辅助调理,严重贫血(如血红蛋白<60g/L)需优先西医治疗。

孕妇与特殊人群:桃仁、红花等活血药孕妇慎用;阿胶需烊化避免粘锅,脾胃虚弱者可先调理脾胃再补血。

长期调理:贫血多为慢性疾病,需坚持服药并配合饮食(如多摄入含铁、蛋白质食物),避免过度劳累。

五、经典医籍记载参考

《景岳全书》:“血必由气,气旺则血生…… 故凡欲养血者,当以养气为先。” 强调气对血的推动作用。

《医宗必读》:“血之源头在乎肾,血之化源在乎脾。” 指出贫血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。

建议结合血常规、铁蛋白等检查明确贫血类型,至正规医院中医科辨证开方,避免自行服用成分不明的 “秘方”,以免延误病情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